产品分类
最新文章
- 环稠合的嘧啶和三嗪以及其用于治疗和或预防心血管疾病的用途的制作方法
- 一种含有红枣和乌梅的中药外用皮肤搽剂的配制方法
- 青光眼减压阀的制作方法
- 一种氟维司群的药物组合物的制作方法
- 用于包皮环切术后的网眼纱布的制作方法
- 一种消化内科用药物喷射器的制造方法
- 微创手术取物器的制造方法
- 检测人类情感性问题的方法
- 反义多核苷酸的制作方法
- 一种培美曲塞二钠脂质体注射剂的制作方法
- 一种中草药药枕的制备方法
- 任意坐姿角度可控的可躺可立式电动轮椅车的制作方法
- 湿痱乳膏及其制备方法
- 芒果苷元对ptp1b的抑制活性及其应用的制作方法
- 一种文物塑化保存的方法
- 一种含黄芪的药物组合物在制备治疗过敏性紫癜症的药物中的应用的制作方法
- 一种油茶型皮肤护理液的制作方法
- 虫草软化工艺的制作方法
- 一种蒸汽房的制作方法
- 一种能抗血管生成的化合物及其用途的制作方法
一种治疗胆囊炎胆结石的中药的制作方法
专利名称:一种治疗胆囊炎胆结石的中药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内服中药,具体地说是一种治疗胆囊炎胆结石的中药。
背景技术:
胆囊炎、胆结石是临床上的一种常见病、多发病,病情反复发作,迁延不愈,严重地影响着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活。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生活习惯的改变,其发病率也不断增加。患者多以右上腹疼痛、急剧发病或反复发作而就诊。在保守治疗上西医以解痉、镇痛、消炎、利胆为主,但由于目前尚无特效药物,加之抗生素的广泛使用甚至滥用,存在易复发、易耐药,易产生一定的副作用,严重者需行手术切除、增加病人的痛苦、治疗费用较高等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上述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成本低,无毒副作用,治愈周期短的治疗胆囊炎胆结石的中药,本方剂对于急慢性胆囊炎或者合并有胆结石(小)疗效显著。本发明所采取的方案是一种治疗胆囊炎胆结石的中药,其特征在于由下列重量的原料制成龙胆草9g、金钱草30g、黄岑6g、桅子15g、元胡15g、泽湾6g、木通6g、柴胡15g、当归6g、生地12g、甘草3g。本发明中金钱草清热利湿,通淋,消肿。具有利胆排石和利尿排石、抗炎、抑制细胞免疫等作用;黄芩清热解毒,具有利胆、保肝和降脂,解热、解毒和抗病原体,抗炎、抗过敏等作用;桅子泻火除烦,清热利尿,凉血解毒,具有利胆退黄,促进胰腺分泌,解热和对微生物的作用;元胡活血,散瘀,理气,止痛,具有祛瘀利胆之功效;泽泻利水,渗湿,泄热,具有降血脂、保护肝脏、利尿等作用;木通具有利尿通淋,清心火,通经下乳之功效;柴胡性味苦平、归经、入肝、胆经。功能发表、退热、疏肝、解郁、升阳。现代药理研究证明柴胡具有
I、解热、退热作用平稳可靠;2、镇静、镇痛,有解除胸闷胀痛,开郁调经作用;3、抗菌,对结核杆菌有抑制作用;4、抗肝损伤作用;5、抗病毒,对流感病毒有强烈的抑制作用;当归甘、辛,温。归肝、心、脾经。具有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润肠通便之功效;生地具有清热凉血功效;甘草具有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诸药之功效。。本发明的优点在于,将上述药物组合后,其药效具有协同作用,具有疏肝理气止痛、利胆通腑、清热利湿、消石通便、泻火痛下之功效。该方药源广,配制简单,成本低,遵循了中医的处方用药原则。经临床应用验证,治疗胆囊炎胆结石患者,其疗效显著,作用可靠,药性平和,无毒副作用,治愈率80%,总有效率98. 3%。下面通过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的描述。
具体实施例方式实施例一种治疗胆囊炎胆结石的中药,其是由下列重量的原料组成龙胆草9g、金钱草30g、黄岑6g、桅子15g、元胡15g、泽湾6g、木通6g、柴胡15g、当归6g、生地12g、甘草3g一种治疗胆囊炎胆结石的中药临床疗效总结一、一般资料本组共60例,其中住院病人28例,门诊病人32例;男39例,女21例;年龄最小23岁,最大者75岁;病程最短者3天,最长者10余年。急性胆囊炎22例,慢性胆囊炎38例,其中合并有胆囊结石者为24例。全部病例均符合《常见疾病的诊断与疗效判定标准》中胆结石和胆囊炎的诊断标准。B超胆囊增大,胆囊壁增厚,毛糙。胆囊内有结石,大小在0. 3cm_0. 6cm之间。二、治疗方法服用本发明治疗胆囊炎胆结石中药,每日I剂,对胆囊炎患者,每日服用2次,7天一个疗程。对合并有胆结石患者,每日服用3次,10天一个疗程。饭前I小 时服用,用药期间忌食油腻、生冷、辛辣及饮酒,孕妇忌用。三、疗效标准临床治愈症状和体征完全消失,影像学及实验室检查正常,随访一年未见复发;显效症状和体征基本消失,影像学及实验室检查明显改善;有效症状和体征大部分消失,影像学及实验室检查有一定改善;无效症状、体征及影像学、实验室检查均无改善。四、治疗结果60例中,临床痊愈48例,占80 %,其中胆囊炎29例,胆囊炎合并有胆囊结石者19例;显效7例,占11. 7% ;有效4例,占6. 7% ;无效I例,占I. 7% ;疗程最短7天,最长21天。通过对这60例胆囊炎胆结石中药的临床疗效总结治愈率80%,总有效率98. 3%。五、典型病例I、李某,男,52岁,于2008年6月来院就诊,主诉右上腹疼痛,进食油腻或情绪不畅即发,反复发作一年余。近日劳累后上腹疼痛,牵引腰背及右肩部疼痛,发热、口苦、恶心呕吐,便秘尿黄。检查舌红、苔黄、脉弦数,体温38. 5°C,血检白细胞16X109/L,“B”超报告为胆囊炎、胆结石(小)。诊断为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并有胆结石。服用本发明的中药汤齐U,连服5剂后,疼痛明显减轻,呕吐停止。继续服用5剂后,症状全部消失,血液检查正常,“B”超复查未见结石,胆囊炎胆结石痊愈,随访一年,未复发。2、丛某,女,40岁,2009年3月初诊,间断性右上腹胀痛10余年,加重I周。10年前因上火生气等原因,经常出现右上腹胀满疼痛,厌油腻,纳差,曾到医院就诊,B超显示胆囊壁增厚、毛糙、胆囊缩小,诊断为胆囊炎。曾间断服用消炎利胆片,症状时轻时重,常常发作。近一段时间又因郁怒生气,右上腹疼痛加重,伴胸闷、嗳气,体检胆囊区压痛,莫非氏征阳性,舌淡,苔腻黄,脉眩,B超检查显示胆囊壁厚0.5cm、粗糙、内透声差。症属肝郁气滞不达,加之湿热内恋。治宜疏肝利胆,清热化湿为主。服用本发明的治疗胆囊炎胆囊结石的中药。每日I剂,分早晚服用。服4剂后,右上腹胀痛明显减轻,饮食增加,舌质淡,苔薄腻,脉眩细。再继续服用3剂后,症状完全消失,患者诉无任何不适。复查B超胆囊壁厚0. 3cm,内壁光滑。随访一年,无复发。3、杨某,男性,45岁,农民。右侧胁肋部疼痛放射至肩背部,脘腹胀满,嗳气,恶心,纳差乏力,口苦,小便黄赤4年。劳累,过食肥厚、油腻食物或生气后上述症状明显加重,每年复发3-4次。有时复发疼痛难忍,发作时多呈右侧卷卧位,伴心烦,情绪不好。检查右肋下可扪及肿大的胆囊,局限性右肋下压痛,无反跳痛,右侧胁肋部位叩击痛。舌质红,苔黄稍腻,脉弦而紧。B超检查胆囊稍肿大,长径8. 2cm,横径4cm,呈多个胆结石0. 3-0. 5cm,胆囊壁厚、毛糙。肝功能谷丙转氨酶52umol/L,总胆红素22umol/L,直接胆红素16umol/L0血常规白细胞11.8X109/L,中性75.6%。曾以胆结石并胆囊炎治疗。用头孢替安
4.5g+NS250ml静脉滴注,每日2次,疼痛剧烈时给予654-2注射液IOmg肌注缓解疼痛,治疗一周后症状时好时坏,复查B超无改变。后改用本发明的中药配方,每日I剂,分早中晚服用,用药2周后症状消失,继续加服I周,每查B超正 常。至今随访,一切正常。
权利要求
1.一种治疗胆囊炎胆结石的中药,其特征在于是由下列重量的药物原料组成龙胆草9g、金钱草30g、黄岑6g、桅子15g、元胡15g、泽湾6g、木通6g、柴胡15g、当归6g、生地12g、甘草3g。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治疗胆囊炎胆结石的中药,其特征在于由下列重量的原料制成龙胆草9g、金钱草30g、黄芩6g、栀子15g、元胡15g、泽泻6g、木通6g、柴胡15g、当归6g、生地12g、甘草3g。本发明由于药物是由中草药配制而成,具有疏肝理气止痛、利胆通腑、清热利湿、消石通便、泻火痛下的功效。该方药源广,配制简单,成本低,疗效显著,作用可靠,药性平和,无毒副作用,经临床验证治愈率80%,总有效率98.3%。
文档编号A61K36/884GK102949546SQ20121043582
公开日2013年3月6日 申请日期2012年10月29日 优先权日2012年10月29日
发明者逄瑞莲 申请人:逄瑞莲
产品知识
行业新闻
- 专利名称:癌的预防剂和治疗剂的制作方法技术领域:本发明涉及一种含有稠合杂环化合物或其可药用盐作为有效成分的癌的预防剂和治疗剂、这些化合物在制备用于预防和治疗肿瘤的医药中的应用、或者通过将其药理有效量向温血动物(特别是人)给药的肿瘤的预防方法
- 专利名称:一种治疗输卵管堵塞的中药配剂的制作方法技术领域:本发明属于医用的配制品,涉及一种治疗输卵管堵塞的中药配剂。由于现代生活的快节奏和生活环境中的不利因素等许多方面的原因,某些妇女比较容易发生输卵管堵塞,影响了家庭生活的和协。目前治疗这
- 耳道化脓清理给药器的制造方法【专利摘要】耳道化脓清理给药器,属于医疗用具【技术领域】。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包括便携式手提箱,其特征是在便携式手提箱上设有固定十字架,固定十字架上端设有防撞保护壳,防撞保护壳右侧设有锁扣,锁扣右侧设有手提把
- 专利名称:赖氨酸作为增效剂在制备抗真菌药物中的应用的制作方法技术领域:本发明涉及医药技术领域,是赖氨酸作为增效剂在制备抗真菌药物中的应用。背景技术:近年来临床上深部真菌感染率大幅上升,已成为免疫功能低下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目前可供临床选
- 髌骨上入路胫骨交锁髓内钉系统用把手的制作方法【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髌骨上入路胫骨交锁髓内钉系统用把手,包括用于固定瞄准导杆和近端瞄准架的功能段、用于固定胫骨髓内钉的导向管、以及用于连接功能段和导向管的头
- 专利名称:一种站立康复护理床的制作方法技术领域: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站立康复护理床,适用于家庭及医院对长期卧床的植物人、瘫痪病人等进行站立康复锻炼,属于医疗器械领域的新产品。背景技术:瘫痪病人、植物人等病人由于长期卧床,行动不便,需要特殊设计的
- 专利名称:一种治痹症药物的制作方法技术领域:本发明是一种治痹药物,它是由过山风等十五种中草药组配制成、供外用的除痹散。祖国医学认为痹症是由风、寒、湿气等外邪侵袭人体,闭阻经络,气血运行不畅所致,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其风气胜者为行痹
- 专利名称:一种治疗骨折的中药组合物的制作方法技术领域:本发明涉及一种中药组合物,尤其涉及一种治疗骨折的中药制剂。 背景技术:骨折是指由于外伤或病理等原因致使骨质部分或完全断裂的一种疾病。其主要临床表现为骨折部有局限性疼痛和压痛,局部肿胀和出
- 专利名称:具有固定的血小板结合剂的血管闭塞固相试剂的制作方法(B)对相关申请的交叉参考不适用(C)联邦赞助不适用(D)发明背景(D1)发明领域本发明涉及通过使用血小板激活作为起始事件产生血管闭塞来产生治疗益处的组合物和方法。本发明的组合物和
- 一种人参枸杞醋及其制备方法【专利摘要】本发明涉及一种养生保健醋,具体涉及一种提高免疫力,强身健体的人参枸杞醋及其制备工艺,包括以下重量份数的原料:2-5份人参,20-30份小米,2-5份枸杞,10-15份大曲,5-10份怀山药,0.5-0.
- 专利名称:苞菊(胎菊)茶及其加工方法技术领域:本发明涉及一种苞菊俗称胎菊茶及其加工方法,属于菊花茶的技术领域。背景技术:现有技术菊花茶中的菊花为完全开放后采摘加工而成的,由于新鲜菊花的含水量较高,含水量要达到80%以上,其中,花辨部分含水量
- 专利名称:一种基于压电薄膜传感器的睡眠监测装置的制作方法一种基于压电薄膜传感器的睡眠监测装置技术领域:本发明专利涉及一种人体睡眠监测装置及其监测方法,特别是涉及一种监测人体睡眠过程中心跳、呼吸以及体动信息的装置和监测方法。背景技术:睡眠和与
- 专利名称:一种治疗湿热型咽炎的制剂及其制备工艺的制作方法技术领域:本发明涉及一种治疗湿热型咽炎的制剂,具体的说,是以一个临床经验方中的中药材为原料制备的药物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属于中药领域。背景技术:湿热型咽炎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是咽粘膜
- 专利名称:氢氧呼吸机的制作方法技术领域:本发明涉及一种呼吸机,尤其涉及一种氢氧呼吸机。 背景技术:我们在初中化学中早就学过电解水可以生成氢气和氧气。氧气是生物不可缺少的,阳光、空气和水,其中空气指的主要是氧气;氢气在2007年之前认为是生命
- 一种真空采血管的制作方法【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真空采血管,包括试管本体和盖帽,试管本体外部底端连接有向内凹陷形成空腔的延伸壁,延伸壁的底部用于粘贴样本标签。该真空采血管的样本标签贴在试管底部避免了采样时标签粘贴在管壁因遮挡视线带来
- 一种手部检测及输液用固定托垫的制作方法【专利摘要】一种手部检测及输液用固定托垫,包括多条外设的弹性固定带、一个长条形手掌支撑托和一个前臂托垫,前臂托垫卷设在手掌支撑托的内部,使固定托垫呈卷尺状结构,前臂托垫为内部具有支撑垫层,外部裹设有软质
- 专利名称:一种治疗失音的中药的制作方法技术领域:本发明涉及一种中药,具体涉及一种治疗失音的中药。背景技术:失音是指神清而声音撕哑,甚至不能发出声音的症状。祖国医学称“暴喑”。目前的治疗药物效果差,且有副作用。因此研究开发一种安全有效治疗失音
- 专利名称:一种治疗前列腺炎的脂溶性栓剂的制作方法技术领域:本发明涉及一种治疗前列腺炎的直肠给药脂溶性中药栓剂,清淋栓剂及其制备方法。背景技术:目前用于清热泻火,利水通淋,主治前列腺炎及其引起的尿频涩痛,淋沥不畅,癃闭不通,小腹涨满,口干咽燥
- 专利名称:一种治疗斑秃的外用药的制作方法技术领域:本发明是一种治疗斑秃的外用药,属于中药配制和制备方法的技术领域。背景技术:中医认为本病常见青、壮年人,由血热内盛,复由心绪烦躁,七情不遂,郁久化火,火热内蕴,热盛生风,“风动叶落”,毛发因之
- 可升降上肢水浴装置制造方法【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可升降上肢水浴装置,涉及医疗器械领域,包括底座、水浴槽、升降装置和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升降装置一端固定在底座上,另一端固定在水浴槽的固定器上,通过升降装置的伸缩运动实现水浴槽的
- 专利名称::一种治疗风湿关节炎及跌打损伤疼痛的药物及其制备方法技术领域::本发明涉及一种治疗风湿关节炎及跌打损伤疼痛的药物,具体涉及一种以中草药为原料制备的中成药,本发明还涉及该药物的制备方法。背景技术::风湿性疾病在祖国医学中最早记载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