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盈VI

油压机,油压机厂家

全国产品销售热线

15588247377

产品分类

您的当前位置:行业新闻>>一种表面改性聚氨酯中心静脉导管及其制备方法

一种表面改性聚氨酯中心静脉导管及其制备方法

发布时间:2025-04-26

专利名称:一种表面改性聚氨酯中心静脉导管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表面改性聚氨酯中心静脉导管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医用聚氨酯大多指具有嵌段聚氨酯(SPU)结构特征的非发泡弹性体。同其它介入导管材料(如PE、PVC、PTFE和硅橡胶)相比,它具有优良力学性能和血液相容性,是目前制作介入导管的理想材料。SPU由聚醚二醇形成的软段和二异氰酸酯与链增长剂低分子量二胺或二醇形成的硬段两部分构成。刚性硬段聚集的微区分散在柔性链段的连续相中而形成海岛结构。其硬段为疏水性且部分结晶,软段为亲水性且非晶。由于这两部分无相容性, 故形成所谓的微相分离结构,使它具有优于其他材料的生物相容性。如今,SPU已广泛用于制造各种介入导管。这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上述提到的SPU独特的软段和硬段微相分离结构既提供了优良的血液相容性又提供了优良的综合机械性能,同时它还具有良好的生物稳定性及抗凝血性。1967年,Boretor和Pietrce等首次成功地将这类嵌段聚醚聚氨酯弹性体植入狗体内。此后,人们研究开发了大量的嵌段聚氨酯生物医用材料,并形成了一系列具有实用价值的商品化聚氨酯生物医用材料。(罗兰,热固性树脂,2005,5)而将具有抗菌性、亲水性和抗凝血性的物质或基团接枝在聚氨酯中心静脉导管表面,对其表面进行修饰改性,可以进一步提高导管的润滑性、抗菌性和抗凝血性。近年来,随着高分子科学,医学和生物学的迅速发展和相互渗透,使生物医用高分子成为具有广泛研究和应用前景的功能性材料。目前,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的研究和开发已成为推动现代医学进步和提高临床水平的重要领域。作为和人体血液环境相接触的血液相容性材料始终是研究的焦点,聚氨酯材料具有很好的耐磨性、弹性、生物相容性及抗凝血性,是被研究最广的抗凝血医用高分子材料之一。近三十年来,人们对经典的聚氨酯弹性体嵌段聚氨酯进行了各种改良、修饰,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形成了接枝型聚氨酯、离子型聚氨酯和表面负载抗凝血活性物质的聚氨酯等各种类型的抗凝血聚氨酯材料。(计剑,功能高分子学报,1995,8 (2))。鉴于聚氨酯材料的抗凝血性能本质上取决于材料的表面性质,那么就可以通过表面接枝反应,在聚氨酯表面接枝各种功能性侧链,以对经典的聚氨酯抗凝血材料进行改性。这样可在保留聚氨酯基材本体优越性能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聚氨酯材料表面的抗凝血性能。Ikada在研究材料-血液相互作用的表面物理化学行为基础上,指出极端亲水性的表面和极端疏水性的表面都具有良好的血液相容性。极端亲水性表面由于与界面的亲和性较大,从而使界面自由能大大降低,减少了材料表面对血液中多种组份的作用,因而呈现优良抗凝血性能。而具有极端疏水性表面的材料,由于其表面自由能低,与血液各组份的作用小,同样可能呈现优良抗凝血性能。此后人们通过钵盐引发、过氧化物引发、辐射接枝聚合、光引发接枝聚合等各种表面接枝方法将丙烯酞胺、甲基丙烯酞胺及其它一些亲水性单体接枝聚合到聚氨酯及其它一些生物医用材料表面形成了一系列亲水性聚氨酯表面。血液相容性评价表明,这类表面确实具有优良抗凝血性能。(计剑,功能高分子学报,1995,8 (2))。而Han等采用表面化学接枝反应在SPU表面接枝上全氟代烷基后,发现这种极端疏水性的聚氨酯表面也具有和极端亲水性的PEG链接枝聚氨酯相当的抗凝血性能。在接枝型聚氨酯的一系列研究中,具有长PEG接枝链表面的抗凝血性能尤其引人注目,被普遍认为是一种改善材料抗凝血性能的理想表面。Nagaoka等通过研究,对PEG接枝链的抗凝血机理提出了以下假设由于PEG是一种高度亲水性和柔顺性的分子链,因而一方面可与水结合形成水合PEG链,以通过位阻排斥作用阻碍血液组份的吸附。这种阻碍作用随链的增长而增大。另一方面,水合链的快速运动可影响血液-材料界面的微区流体力学性质,即与柔性链段结合的水微流阻止了蛋白质在材料表面的停滞、粘附与变性。(计剑,功能高分子学报,1995,8 (2) :225-235)
聚乙烯基吡咯烷酮(PVP)作为一种医用高分子材料,已在药物中使用了几十年,并且证明它是完全无毒性的,它本身带有亲水基团,很容易与水结合形成亲水凝胶,具有润滑性。通过实验,用特殊工艺将亲水的PVP有机地结合在具有疏水表面的医用导管上,遇水时迅速在其表面形成一层润滑薄膜且不会脱落,在临床插管时具有超润滑作用。用该技术生产的一次性超滑导尿管,经100多例临床验证,效果显著。深受医务人员和病人的欢迎,已批量生产,其它品种的医用导管也在研究试制中。采用特殊工艺在普通医用导管表面结合上一层医用高分子材料聚乙烯基吡咯烷酮(PVP),使导管遇水后具有极为润滑的表面,摩擦系数仅为普通导管的百分之一左右,而且润滑性持久;生物实验表明这种经PVP表面润滑处理的导管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临床应用也取得满意效果。(夏毅然,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1999,6 (增刊))。银的抗菌性能早在16世纪就被广泛地应用于医药界,如用银片覆盖伤口预防溃烂,用银丝织成纱布包裹皮肤创伤,婴儿出生时滴上硝酸银溶液可防止黏膜感染。(袁鹏,化工矿物与加工,2002,31 (10))20世纪30年代,抗生素的发现一度使人们忽视了对银抗菌性能的利用。然而,随着抗生素等化学药物的滥用,越来越多的微生物通过变异产生了耐药性,使得一些由耐药性细菌引起的疾病无法医治。同时也使具备高效、广谱及不易产生耐药性等优点的银系杀菌剂再次引起人们的重视。随着纳米技术的迅猛发展, 将金属银加工成纳米银后,原子排列表现为介于固体和分子之间的“介态”,其比表面积极大,显示明显的表面效应、小尺寸效应和宏观隧道效应,这种活性极强的纳米银微粒具备超强的抗菌能力。(刘伟,食品研究与开发,2006,27 (5))如纳米银抗菌的有效浓度在纳摩尔水平,低于银离子的微摩尔水平近1000倍(Dibrov P, Antimicrobial Agents and Chemotherapy, 2002,46(8))。纳米银是一种新兴的功能材料,广泛应用于超导、化工、医学、光学、电子、电器等行业,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目前,制备纳米银粒子的常用方法是加热法和光化学法。(薛军,光子学报,2004,33 (2))而其中与本实验相关的应用是在化纤中加入少量的纳米银,可以改变化纤品的某些性能,并赋予很强的杀菌能力。现有的聚氨酯中心静脉导管虽然具有一定的抗菌能力,但其抗菌能力不强,临床应用上受到限制。中国专利申请200810023957. 2公开了一种复合纳米银-聚氨酯抗菌材料及其制备方法,该复合材料为聚氨酯基质中均勻混合纳米银颗粒,可作为多种临床医疗器械的原材料和复合抗菌涂层。中国专利申请201010018152. 6公开了一种表面利用聚乙烯基吡咯烷酮修饰的聚氨酯功能材料的制备方法,是在聚氨酯材料的表面嫁接聚乙烯基吡咯烷酮,获得表面功能化的聚氨酯材料。所得产品可以显著提高具有优异力学性能的高分子材料聚氨酯的表面亲水性能和PVP与聚氨酯的结合问题,从而形成工艺简单、经济实用的新型聚氨酯功能材料。李小兵、刘莹等人以次磷酸钠为还原剂、聚乙烯基吡咯烷酮为分子保护剂、六偏磷酸钠为分散剂还原硝酸银,将纳米银颗粒还原并沉积在医用聚氨酯内支架管表面。这是采用了化学还原的方法将纳米银沉积在材料表面,制备工艺上比较繁琐。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上述不足,提供一种新的表面改性聚氨酯中心静脉导管。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上述表面改性聚氨酯中心静脉导管的制备方法。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上述目的
一种表面改性聚氨酯中心静脉导管,其特征在于是以聚氨酯中心静脉导管为基体,表面接枝聚乙烯基吡咯烷酮为第一层修饰层,纳米银分布于聚乙烯基吡咯烷酮上作为第二层修饰层。接枝聚乙烯基吡咯烷酮主要是为了改变材料表面的润滑性和亲水性,这方面也有文章报道过,但是没有结合纳米银来共同改造聚氨酯材料。其次,聚乙烯基吡咯烷酮起到高分子保护剂的作用,可有效控制纳米银的分散度,防止团聚,这在李小兵的文献里有提到, 但是他们的方案中硝酸银和聚乙烯基吡咯烷酮是同时加入反应的,最终得到的是纳米银修饰的材料,而不是同时有纳米银和聚乙烯基吡咯烷酮两层修饰的材料。本发明的特色在于在改变聚氨酯中心静脉导管表面的润滑性的同时赋予材料较强的抗菌性。另一方面,该方法操作简单,参与反应的物质较少,原子利用率很高,所配制的溶液可重复利用多次,反应产生的废弃物较少,对环境的污染较少,体现了绿色化学的要求。上述表面改性聚氨酯中心静脉导管的制备方法,步骤如下
(1)将聚氨酯中心静脉导管清洗后在乙烯基吡咯烷酮溶液中浸泡广5min,最佳为 anin。取出后在氮气环境下通过紫外光辐照进行自由基接枝聚合反应,得到表面接枝聚乙烯基吡咯烷酮的聚氨酯中心静脉导管;
(2)将表面接枝聚乙烯基吡咯烷酮的聚氨酯中心静脉导管在硝酸银溶液中浸润,取出后经紫外光辐照化学镀纳米银,或者将表面接枝聚乙烯基吡咯烷酮的聚氨酯中心静脉导管浸泡在硝酸银溶液中,经紫外光辐照化学镀纳米银,反应结束后取出导管,去离子水冲洗并浸泡,干燥,制备成表面改性聚氨酯中心静脉导管。步骤(1)所述乙烯基吡咯烷酮溶液的溶剂是无水乙醇,乙烯基吡咯烷酮的体积百分浓度优选2(Γ50%,经过多次试验分析,发现在50%时效果最优。步骤(1)所述紫外光辐照时间太短则达不到理想效果,太长则容易损坏管体,在 5 30min范围内较为理想,最佳为20min。步骤(1)所述紫外光辐照所用光引发剂优选IrgaCUre907,化学组成为α -氨基酮。所用光敏剂优选ΒΡ,化学组成为二苯甲酮。
步骤(2)所述硝酸银溶液的溶剂优选乙醇、水或者两者混合物。硝酸银在乙醇中的溶解度有限,因此当用乙醇作溶剂时,硝酸银浓度优选为0.1 mol/L以上,小于0.2 mol/ L ;当用水或者乙醇水溶液做溶剂时,硝酸银浓度优选为0. Γ1. Omol/L。
最佳方案是先将硝酸银用乙醇溶解,余下不能溶解的部分加水助溶,最后将两部分溶液混合均勻,使硝酸银的最终浓度为0. 2mol/L ;其中加水量不超过溶液总体积的1。步骤(2)所述紫外光辐照化学镀纳米银的反应时间优选20min。步骤(2)各参数优选如下将表面接枝聚乙烯基吡咯烷酮的聚氨酯中心静脉导管在0. 2mol/L的硝酸银溶液中浸润2min,取出后经紫外光辐照化学镀纳米银,辐照时间为 20min,反应结束后取出导管,去离子水冲洗,干燥,制备成表面改性聚氨酯中心静脉导管。本发明中无水乙醇与乙醇通用,均为C2H50H。优选制备方法
1.聚氨酯中心静脉导管前处理
将适当长度的聚氨酯中心静脉导管浸泡于体积比为1:1的乙醇与去离子水的混合溶剂中,在超声下清洗lh,除去管表面的污垢,取出用去离子水充分冲洗后,放入真空干燥箱干燥后称重。2.聚氨酯中心静脉导管表面的紫外光辐照接枝聚合反应
将干燥的聚氨酯中心静脉导管浸泡在乙烯基吡咯烷酮乙醇溶液中,经过一段时间后取出放入石英玻璃管中,反复充抽氮气除去空气后用橡胶塞塞紧。在室温下放在距离紫外灯IOcm处紫外光辐照一定时间后,将导管取出,用大量水冲洗并在水中浸泡Mh,并不断换水,以除去未反应的单体和吸附在导管表面的均聚物,真空干燥到恒重。3.聚氨酯中心静脉导管表面紫外光辐照化学镀纳米银
将表面接枝聚乙烯基吡咯烷酮的聚氨酯中心静脉导管浸泡于AgNO3乙醇/水溶液中一段时间,取出后在距紫外灯IOcm处紫外光辐照一定时间后,将导管取出,再用大量去离子水冲洗并在水中浸泡Mh,并不断换水,最后真空干燥到恒重,得到产品。本发明专利采用紫外光辐照自由基接枝聚合技术,先将亲水性聚乙烯基吡咯烷酮接枝到聚氨酯导管表面,然后经紫外光辐照化学镀反应,制备聚乙烯基吡咯烷酮/纳米银表面改性聚氨酯中心静脉导管。优化了反应条件和工艺,包括乙烯基吡咯烷酮浓度、紫外光辐照时间、AgNO3的溶剂选择及浓度,AgNO3与中心静脉导管的接触方式等方面对表面改性的影响。同时确定了最佳的工艺参数接枝聚合反应最佳引发体系是同时以IrgaCUre907 作光引发剂,以二苯甲酮作光敏剂;乙烯基吡咯烷酮浓度是50%,紫外光辐照时间是20min, 中心静脉导管在单体溶液中浸泡时间anin,AgN03溶液以水或乙醇与水的混合物为溶剂,其浓度为0. 2mol/L,接触方式采用浸润。因为纳米银能够损伤细菌DNA,使细菌DNA不再随机分布在细胞的核区,而是在核区浓缩呈紧张态状态,所以分子会失去复制的能力。同时纳米银能够通过去磷酸化一些细菌蛋白从而中断细胞信号传导。此外,它也能通过进入细菌并与菌体中酶蛋白的巯基结合, 使一些含巯基基团的脱氢酶失去活性来达到抑制细菌生长的目的。所以表面经纳米银修饰的聚氨酯中心静脉导管具有很好的抗感染性。初步的抗菌实验也表明,目标导管具有较强的抗菌和抗感染性能。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发明的表面改性聚氨酯中心静脉导管在物理外貌、颜色、深浅及抗菌性能等方面都与未改性的聚氨酯中心静脉导管有很大区别。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照片分析得到,通过化学镀修饰上纳米银的导管表面有更多的亮点,粒径在100 nm左右,颜色也较亮。聚氨酯中心静脉导管经过接枝聚乙烯基吡咯烷酮/纳米银表面改性后,较其它的改性方法不但能够得到抗菌效果很好的改性导管,还能增加导管的亲水性和润滑性,改善材料的生物相容性和抗凝血性。本发明的聚氨酯中心静脉导管属于血管内管的一种,放置于大静脉中,为双腔直管型。该材料热弹性好,但容易在溶剂浸泡或受热条件下变形,采取光化学镀的方法避免了材料表面长时间接触溶剂或受热的环境,很好地保护了材料表面形貌。现有技术中提供的大多是采用去离子水为硝酸银的溶剂,本发明优选用无水乙醇作溶剂,在增加改性聚氨酯中心静脉导管抗菌性能的同时,也在制备过程中节省了用料,降低了成本。


图1.扫描电镜下观察未经过表面改性的聚氨酯中心静脉导管表面的形貌。图2.扫描电镜下观察经过接枝聚乙烯基吡咯烷酮/纳米银表面改性的聚氨酯中心静脉导管表面的形貌。图3.为图2放大后其中一个亮点的电镜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实施例1
将15cm长的聚氨酯中心静脉导管浸泡于体积比为1:1的乙醇与去离子水的混合溶剂超声清洗lh,除去导管表面的污垢,取出用去离子水充分冲洗后,放入真空干燥箱干燥后, 进行称重。将干燥的聚氨酯中心静脉导管浸泡在乙烯基吡咯烷酮乙醇溶液(乙烯基吡咯烷酮的体积分数为50% )中aiiin后,取出放入石英玻璃管中,反复充抽氮气除去空气后用橡胶塞塞紧。在室温下放在距离紫外灯IOcm处紫外光辐照20min,将导管取出,用大量水冲洗并在水中浸泡Mh,并不断换水,以除去未反应的单体和吸附在导管表面的均聚物,真空干燥到恒重,得到表面接枝聚乙烯基吡咯烷酮的聚氨酯中心静脉导管。将干燥的表面接枝聚乙烯基吡咯烷酮的聚氨酯中心静脉导管浸泡在0. 2mol/L AgNO3水溶液(AgNO3直接溶解于水所得)中,并于距紫外灯IOcm处辐照20min,最后将导管取出,再用大量去离子水冲洗并在水中浸泡Mh,不断换水,真空干燥到恒重。分别取长度为 15、25、35、45mm的改性后的导管进行抗菌能力测试,得到浊度分别为1. 109,0. 206,0. 161、
0.131 ;未改性的导管相同实验条件下的抗菌实验浊度按相同长度顺序为1. 592,1. 525、
1.509,1. 890。实施例2
将15cm长的聚氨酯中心静脉导管浸泡于体积比为1:1的乙醇与去离子水的混合溶剂超声清洗lh,除去导管表面的污垢,取出用去离子水充分冲洗后,放入真空干燥箱干燥后, 进行称重。将干燥的聚氨酯中心静脉导管浸泡在乙烯基吡咯烷酮乙醇溶液(乙烯基吡咯烷酮的体积分数为50%)中aiiin后,取出放入石英玻璃管中,反复充抽氮气除去空气后用橡胶塞塞紧。以IrgacUre907作光引发剂,以二苯甲酮作光敏剂,在室温下放在距离紫外灯IOcm 处紫外光辐照20min,将导管取出,用大量去离子水冲洗并在水中浸泡Mh,并不断换水,以除去未反应的单体和吸附在导管表面的均聚物,真空干燥到恒重,得到表面接枝聚乙烯基吡咯烷酮的聚氨酯中心静脉导管。将干燥的表面接枝聚乙烯基吡咯烷酮的聚氨酯中心静脉导管浸泡在0. 2mol/L AgNO3乙醇溶液中(AgNO3溶解于无水乙醇,余下不溶部分加入少于溶液总体积饥的水助溶, 两者混合后所得),并于距紫外灯IOcm处辐照20min,最后将导管取出,再用大量去离子水冲洗并在水中浸泡Mh,不断换水,真空干燥到恒重。分别取长度为15、25、35、45mm的改性后的导管进行抗菌能力测试,得到浊度分别为1. 242,0. 745,0. 310,0. 429 ;未改性的导管相同实验条件下的抗菌实验浊度按相同长度顺序为1. 592、1. 525、1. 509、1. 890。实施例3
将15cm长的聚氨酯中心静脉导管浸泡于体积比为1:1的乙醇与去离子水的混合溶剂超声清洗lh,除去导管表面的污垢,取出用去离子水充分冲洗后,放入真空干燥箱干燥后, 进行称重。将干燥的聚氨酯中心静脉导管浸泡在乙烯基吡咯烷酮乙醇溶液(乙烯基吡咯烷酮的体积分数为50%),经过aiiin后,取出放入石英玻璃管中,反复充抽氮气除去空气后用橡胶塞塞紧。在室温下放在距离紫外灯IOcm处紫外光引发反应20min,将导管取出,用大量水冲洗并在水中浸泡Mh,并不断换水,以除去未反应的单体和吸附在PU管表面的均聚物,真空干燥到恒重,得到表面接枝聚乙烯基吡咯烷酮的聚氨酯中心静脉导管。将干燥的表面接枝聚乙烯基吡咯烷酮的聚氨酯中心静脉导管浸润在0.2mol/ L AgNOyK溶液中anin后取出,再于距紫外灯IOcm处辐照20min,最后将导管取出,再用大量去离子水冲洗并在水中浸泡Mh,不断换水,真空干燥到恒重。分别取长度为15、25、 35,45mm的改性后的导管进行抗菌能力测试,得到浊度分别为1. 457、1. 622,0. 686,0. 665 ; 未改性的导管相同实验条件下的抗菌实验浊度按相同长度顺序为1.592、1.525、1.509、 1. 890。实施例4
将15cm长的聚氨酯中心静脉导管浸泡于体积比为1:1的乙醇与去离子水的混合溶剂超声清洗lh,除去导管表面的污垢,取出用去离子水充分冲洗后,放入真空干燥箱干燥后, 进行称重。将干燥的聚氨酯中心静脉导管浸泡在乙烯基吡咯烷酮乙醇溶液(乙烯基吡咯烷酮的体积分数为50%)中,经过aiiin后,取出放入石英玻璃管中,反复充抽氮气除去空气后用橡胶塞塞紧。在室温下放在距离紫外灯IOcm处紫外光引发辐照20min,将导管取出,用大量水冲洗并在水中浸泡Mh,并不断换水,以除去未反应的单体和吸附在导管表面的均聚物, 真空干燥到恒重,得到表面接枝聚乙烯基吡咯烷酮的聚氨酯中心静脉导管。将干燥的表面接枝聚乙烯基吡咯烷酮的聚氨酯中心静脉导管浸润在0. 2mol/L AgNO3的乙醇溶液(AgNO3溶解于无水乙醇,余下不溶部分加入少于溶液总体积m的水助溶, 两者混合后所得)中anin后取出,再于距紫外灯IOcm处辐照20min,最后将导管取出,再用大量去离子水冲洗并在水中浸泡Mh,不断换水,真空干燥到恒重,所得产品见图2和3。
分别取长度为15、25、35、45mm的改性后的导管进行抗菌能力测试,得到浊度分别为1. 109,0. 137,0. 153,0. 199 ;未改性的导管相同实验条件下的抗菌实验浊度按相同长度顺序为 1. 592、1. 525、1. 509、1. 890。表1不同条件下制备的表面改性聚氨酯中心静脉导管抗菌性能力
实施例1234实验条件选择的两个变重Aghra3的滔剤水ZM水乙醇化学镀时AgNO3 接触方式浸泡浸泡浸?闰 2min浸润 2min成品的抗菌性能力测试样品长度/mm浊度151.1091.2421.45 1.109250.2060.7451.6220.13 350.1610.3100.fi860.153450,1310.4290.6650.199痦养基+大肠杆菌1.4P7培养基0.122
由表1结果很容易判断出实施例1和实施例4制备得到的表面改性聚氨酯中心静脉导管抗菌性较强。但实施例4的工业成本较低,即实施例4中AgNO3乙醇溶液可以多次重复使用,故该方法具有很广的工业前景,最后制得的表面改性聚氨酯中心静脉导管的表面呈红棕色。
权利要求
1.一种表面改性聚氨酯中心静脉导管,其特征在于是以聚氨酯中心静脉导管为基体, 表面接枝聚乙烯基吡咯烷酮为第一层修饰层,纳米银分布于聚乙烯基吡咯烷酮上作为第二层修饰层。
2.权利要求1所述表面改性聚氨酯中心静脉导管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如下(1)将聚氨酯中心静脉导管清洗后在乙烯基吡咯烷酮溶液中浸泡广5min,取出后在氮气环境下通过紫外光辐照进行自由基接枝聚合反应,得到表面接枝聚乙烯基吡咯烷酮的聚氨酯中心静脉导管;(2)将表面接枝聚乙烯基吡咯烷酮的聚氨酯中心静脉导管在硝酸银溶液中浸润,取出后经紫外光辐照化学镀纳米银,或者将表面接枝聚乙烯基吡咯烷酮的聚氨酯中心静脉导管浸泡在硝酸银溶液中,经紫外光辐照化学镀纳米银,反应结束后取出导管,去离子水冲洗并浸泡,干燥,制备成表面改性聚氨酯中心静脉导管。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表面改性聚氨酯中心静脉导管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所述乙烯基吡咯烷酮溶液的溶剂是无水乙醇,乙烯基吡咯烷酮的体积百分浓度是 20 50%。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表面改性聚氨酯中心静脉导管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 (1)所述紫外光辐照时间为5 30min。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表面改性聚氨酯中心静脉导管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所述紫外光辐照所用光引发剂为IrgaCUre907,化学组成为α-氨基酮;所用光敏剂为 ΒΡ,化学组成为二苯甲酮。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表面改性聚氨酯中心静脉导管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所述硝酸银溶液的溶剂为水或无水乙醇,或两者的混合物。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表面改性聚氨酯中心静脉导管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硝酸银溶液溶剂为乙醇时,硝酸银浓度为0. 1 mol/L以上,小于0.2 mol/L,硝酸银溶液溶剂为水或水和无水乙醇的混合物时,硝酸银浓度为0. Γ1. Omol/L。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表面改性聚氨酯中心静脉导管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硝酸银溶液是先将硝酸银用乙醇溶解,余下不能溶解的部分加水助溶,最后将两部分溶液混合均勻,使硝酸银的最终浓度为0. 2mol/L ;其中加水量不超过溶液总体积的1。
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所述紫外光辐照化学镀纳米银的反应时间为20min。
10.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为将表面接枝聚乙烯基吡咯烷酮的聚氨酯中心静脉导管在0. 2mol/L的硝酸银溶液中浸润2min,取出后经紫外光辐照化学镀纳米银,或者浸泡在0. 2mol/L的硝酸银溶液中进行光化学镀,辐照时间为20min, 反应结束后取出导管,去离子水冲洗,干燥,制备成表面改性聚氨酯中心静脉导管。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表面改性聚氨酯中心静脉导管及其制备方法。该导管是以聚氨酯中心静脉导管为基体,表面接枝聚乙烯基吡咯烷酮为第一层修饰层,纳米银分布于聚乙烯基吡咯烷酮上作为第二层修饰层。该导管的制备方法是将聚氨酯中心静脉导管清洗后在乙烯基吡咯烷酮溶液中浸泡1~5min,取出后在氮气环境下通过紫外光辐照进行自由基接枝聚合反应,得到表面接枝聚乙烯基吡咯烷酮的聚氨酯中心静脉导管;然后在硝酸银溶液中浸泡,取出后经紫外光辐照化学镀纳米银,反应结束后取出导管,去离子水冲洗,干燥,制备成表面改性聚氨酯中心静脉导管。本发明的表面改性聚氨酯中心静脉导管抗菌效果好,亲水性和润滑性强,同时也改善了材料的生物相容性和抗凝血性。
文档编号A61L29/14GK102357265SQ20111021471
公开日2012年2月22日 申请日期2011年7月29日 优先权日2011年7月29日
发明者丁侃贤, 任宁生, 刘冉, 李志云, 杨立, 欧阳习浩, 祝方明, 陈翠 申请人:中山大学, 珠海福尼亚医疗设备有限公司

  • 专利名称:在糖尿病患者中使用的作为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1和2的抑制剂的6-苯甲基苯基-2-硫 ...的制作方法技术领域:本发明涉及改进患者、特别是患有2型糖尿病的患者的心血管和或代谢健康的方法,以及可用于其中的化合物和药物组合物。背景技术
  • 气管插管治疗车的制作方法【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适用麻醉复苏室的气管插管治疗车,属于医院护理设备。其包括顶部为方形操作平台,下部设置多个抽屉和1个储物柜的车架本体,车架本体底部设有脚轮,车架本体一侧连接有把手,车架本体的另一侧连接有加
  • 专利名称:一种能杀伤放化疗耐药肿瘤细胞和肿瘤干细胞的癌症治疗药物的制作方法技术领域:本发明涉及一种药物,更具体地说是癌症治疗药物。背景技术:目前认为肿瘤干细胞是肿瘤转移复发和放化疗耐药的根源,也是肿瘤治疗失败和死亡的最主要原因。ABCG2等
  • 专利名称:聚合物纳米粒子和药物胶囊及制备的制作方法技术领域:本发明涉及的是一种生物降解型聚合物纳米粒子及其缓释型药物胶囊以及它们的制备方法,属于纳米粒子及药物缓释胶囊的制备技术领域。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尽管聚合物纳米粒子在医药,化工,电
  • 专利名称:一次性肌肉注射器的制作方法技术领域: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注射器的改进,具体地说是一种一次性肌肉注射器。 背景技术:目前使用的肌肉注射器,一般都是活塞推注式结构,它由针头、针帽、针筒和活塞 推柄构成,针头安装在针筒的前部,针帽套设在针
  • 专利名称::网地藻目提取物、其制备方法和含有这类提取物的组合物的制作方法技术领域::本发明涉及生物学领域,更精确地说是涉及来自海洋生物的活性物质。本发明涉及从网地藻目类植物提取的新型生物活性物质、其制备方法和含这类提取物的组合物。本发明的组
  • 专利名称::乳酸咯萘啶及其药物组合物的制作方法技术领域::本发明属于医药技术领域:,涉及一种新的咯萘啶盐。具体地说,本发明涉及咯萘啶的乳酸盐,本发明还涉及包含该乳酸盐的药物组合物,包含该乳酸盐和青蒿素类似物的复方药物组合,包括该乳酸盐和青蒿
  • 一种腮腺术后加压包扎装置制造方法【专利摘要】一种腮腺术后加压包扎装置,包括头部固定件、加压包扎带和非加压包扎带;加压包扎带和非加压包扎带相对设置于头部固定件的下方,加压包扎带包括第一连接件,第一连接件位于加压包扎带的上部,加压包扎带通过第一
  • 专利名称:牵引理疗床的制作方法技术领域:本发明涉及一种缓解肌肉疲劳,治疗腰肌劳损,恢复肌肉弹性,还可以起到增高的 作用、同时利用弹性牵拉和滑动板固定带结合充气式矫正带,可以调整腿部各关节韧带,达 到矫正0型腿X型腿,小腿弯曲,合胯的目的的医
  • 专利名称:采血器的制作方法技术领域: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医疗器械,尤其是一种采血器。 背景技术:目前临床上给病人采血时,大多数是使用注射器进行的,采集血样后需要将其转移到试管内,操作十分麻烦,而且试管往往是敞口放置的,容易造成血样的溅出和污染
  • 专利名称:含有鏻抗微生物剂的药物组合物的制作方法技术领域:本发明涉及包含鱗抗微生物剂的药物组合物。在一个优选实施方案中,本发明涉及包含作为抗微生物剂的鱗盐化合物的耳用、鼻用或眼用组合物(例如眼用水溶液)。背景技术:患者使用多次的药物组合物(
  • 专利名称:一种抑菌型药物组合物的制作方法技术领域:本发明属于药物学领域,具体的说,涉及一种治疗湿热下注所致外阴瘙痒,以及滴虫性、霉菌性阴道炎的药物组合物以及ー种洗液及其制备方法。背景技术:广H殊iCalIicarpa kwangtungen
  • 专利名称:信号分析方法、超声波图像分析方法以及超声波成像系统的制作方法技术领域:本发明涉及一种信号分析方法,且特别涉及一种超声波图像信号的分析方法以及其应用。背景技术:在已知技术中,超声波成像已广泛应用于各种领域中,例如工业、军事、医学等各
  • 专利名称:一种自助型输液车的制作方法技术领域: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医用装置,尤其是一种自助型输液车。 背景技术:目前,基层医院病人输液基本是卧床或固定座椅,输液时不能移位、活动,如移位、 活动必需有人陪护,否则,会出现回血或渗透。发明内容为解
  • 专利名称:诱导生长型可吸收补片的制备方法技术领域:本发明涉及可降解高分子材料及复合材料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诱导生长型可吸收补片的制备方法。背景技术:目前对于器官移植和组织移植的需求量远远超过供给量,而且这个差距还在逐渐的拉大。组织工程是一种重
  • 专利名称:强身养心丸配方及其制备工艺的制作方法技术领域:本发明涉及一种中药组合物,具体讲是涉及一种强身养心丸配方及其制备工艺。背景技术: 冠心病其病位在心,因心司阳气、主血脉,所以病邪主要侵犯心脉和心络,大多数为侵犯心络。如果侵犯心脉则为真
  • 专利名称:一种药物涂抹装置的制作方法技术领域: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具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适用于皮肤创面的药物涂抹装置。背景技术:在医疗护理的过程中,当患者的皮肤发生创伤,在创伤处涂抹药物是一种非常普遍的治疗方法。比如,当患者的口腔内发生创伤,
  • 专利名称:一种注射用丹曲林钠冻干粉针剂及其制备方法技术领域:本发明属于医药技术领域,涉及到一种注射用丹曲林钠冻干粉针剂及其制备方法。背景技术:丹曲林钠,化学名1-[[[5-(4_硝基苯)-2-呋喃基]-亚硝基]氨基]-2-4咪唑林二酮钠盐水
  • 专利名称:一种滋阴壮阳中成药及其制造方法技术领域: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中草药为原料制成的医用药品及其生产方法。市场上有多种专门治疗男性阳痿早泄、性功能衰退的中成药如从美国进口的阳生丸、痿必治,国产的男宝、猛男、鹿尾巴精、人参蛤蚧精等,但大都存在
  • 微创手动抽脂盒的制作方法【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微创手动抽脂盒,包括盒体和盒盖,所述盒体内部装有固定板,所述固定板上设置数个放置有器具的孔或凹槽,所述器具包括推进杆、注射器、抽脂针。本实用新型的抽脂盒内还可包含装有膨胀液的试剂瓶。本
  • 一种院前急救全流程风险管理系统的制作方法【专利摘要】一种院前急救全流程风险管理系统,尤其是一种救护车车厢内监控设备,包括急救厢体,所述的急救厢体内设置有担架固定装置和可移动的担架,所述的急救厢体顶部设置有与所述担架固定装置相配合的滑轨,所述